逆旅

词源哲学笔记-“危机”(crisis)的内涵

  【想了半天,最终决定这个系列还是走口语路线:我嘴上会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做这个决定,一部分因为笃信米尔斯的观点:“任何不能想像为个人演讲的写作……都不是一种好的写作”[1];一部分因为朋友评价我的一篇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文章为“就像读着一封信,面对着一个真实的人”;一部分因为这样的写法,写的人轻松,看的人也不累。】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个系列的第一篇肯定会写这个词。是的,遭遇crisis这个词,可能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词源除了有利于背单词之外,还蕴藏着更有趣的奥妙。

  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的代表作《教育人类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危机”。对于这个概念,他是这么说的:

只要是由于无法摆脱的困难而中断了正常生活进程的都属于危机。[2]

  他又补充说:

人只要生存着,任何时候都会处于危机之中。[3]

  在做了这样的界定之后,博尔诺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人只有通过危机——基本上没有其他途径——,只有通过这种最大的威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亦即获得一个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状态。……向某个新的生命阶段的过渡只有通过危机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我们才能成熟起来。[4]

  乍看之下,这个观点是非常独特的,颠覆了我们之前的认识:危机是一个负面事物。

  其实,博尔诺夫的这个思想,早就已经体现在“危机”一词本身里了。

  “危机”的英文单词,crisis,是从希腊文的“krisis”一词演变来的,而后者又是从“krinein”演变来的。“krinein”这个希腊文的意思有三个:to separate,to decide,to judge。

  写到这儿,大家可能还看不懂。我来小小颠倒一下:to separate,to judge,to decide。

  这样一来,大家再对照上文博尔诺夫的观点,应该可以看出端倪了吧。首先,面临一个需要separate的境遇,这个separate可能是中断了正常的生活进程,也可能是中断了自己本来的计划(引[2]);然后,必须对这一境遇做出judge,这个judge应该不受其他任何影响,完全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引[4]);最后,根据判断做出decide,从而到达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引[4])。在这个受困、判断与抉择的过程中,人的心智得到磨练,变得更为成熟(引[4])。喏,这就是博尔诺夫的观点,也正是crisis词源的意思。

  为了严谨起见,还可以看看博尔诺夫的母语中,“危机”是怎样的——“krise”。尽管我不懂德语,手头也没有德语的词源书籍,但从词形上可以基本确定,“krise”和“crisis”应该是同源的。(若有懂德语的朋友发现此处有误,请务必指出,谢谢。)

  另外,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大家觉得“危机”和“确定”有关系吗?或许会认为是在词义上有些许对立的吧。但它们还真是同根生的,因为“certain”一词源自拉丁文“cernere”,后者与希腊文的“krinein”是近源关系。

引注:

[1]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9页。
[2]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3] 同上书,第63页。
[4] 同上书,第63页。

« Previous post

One ResponseLeave one →

  1. maya

     /  October 19, 2009

    说不定哪天您老人家在词源学里会有新的独创性发现,期待~~~ :roll:

Leave a Reply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