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

Month: March, 2009

闲话出版社(一)

求学这些年,我买过不少书,也对出版社有着不低的苛求。我曾经在一篇日志(《问学元认知 之 书籍选择》)里提到:

我特别看重(过于看重)出版社,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使我患强迫症似的拒绝一些明明很有价值的书——只因不喜欢它的出版社。而相反的是,对于我喜欢的出版社,我往往对其价值放松警惕。

所以,我一直挺想随便聊聊我喜欢与不喜欢的出版社。现在正是需要日日练笔的时节,我就慢慢写出来,每次写一个出版社吧。

我最喜欢的出版社,毫无疑问是三联书店。首先,其选书的标准非常高,极少会出版内容平庸之作。论学术类,其“学术前沿”系列、“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剑桥哲学研究指针”系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的“社会与思想丛书”系列都秉持着极高的水准,由国内学界主持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也较为经典。论非学术类,其“文化生活译丛”系列一直是我闲暇时间最为醉心的读物。此外,萨义德作品集、钱穆作品集、曹聚仁作品集、“三联讲坛”系列、“读书文丛”系列、“新书话”系列都非常好。

除了这些大型丛书之外,三联还出过一些散落的珍珠。就我读过的来说,聂华苓的《三生影像》、牛汉的《我仍在苦苦跋涉》、陈平原夫妇编的《茶人茶话》与《酒人酒事》、格特勒的《寻访行家》、冯象的《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张竞生的《浮生漫话》…… 太多了,唉,真是太多了。

三联书店所出的书不但内容上乘,其书本身也极为精致。论印刷,论纸张,论装潢,几乎都是无可挑剔。我的记忆里,似乎没有一本出自三联而质量低下的书。

值得略为一提的是,三联旗下的两本刊物:《读书》和《三联生活周刊》,基本上可以说分别代表着学术类与非学术类杂志的两大旗帜。

因此,我对三联书店的出品,几乎是来者不拒的。


进入研究现场

今天中午给李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询问去他们公司筹备家长联谊会的事情。

尽管具体的事宜其实导师已经安排好了,但这次是我作为研究者,第一次联系研究相关者(并且用质的研究中的术语,还是一个“守门员”,即对直接研究对象能否参与研究有着重大影响的一类人)。《叙事探究》一书中提到,叙事的研究过程往往始于研究者对自身生活的回忆,而叙事文本的写作早在进入现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我觉得很有道理。这样看来,我的研究工作其实早在我确定要做这个题目,或者是在我初次收集相关资料并展开阅读时,就已经启动了。

《叙事探究》还认为,文本是有生命力,研究者每一次回溯自己撰写的文本,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在与他人(尤其是参与者)分享文本,并对此展开沟通与讨论的时候,文本的研究潜力更是能够不断得以显现。

因此,我决定将Blog作为文本记录的平台,与诸君分享我的研究过程;从研究者自传到现场文本,我都会尽量写上来。我相信这会是很有趣的经历。

杂书时光

博客系统更新至WordPress 2.7,控制面板的功能强大了不少,但似乎很不好用,经常无法打开页面。加之最近忙于论文,所以没有多少写日志的情绪。

虽然很忙,但上周在书库里寻书时,看到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的,干净的褐色书皮,很喜欢。狠狠心,还是借出来了。多天忙乱,几本书同时在看,但这本与论文、专业、学习种种毫不相关的杂书,居然也每次几页,每次几页的,渐渐读完了。

不由得想起在青岛的日子,无忧无虑地看杂书的日子。

那时常常是午后,在西一教的一楼或二楼。很奇怪,印象中青岛的午后总是静悄悄的,整个校园人烟罕至。而我则最为享受这种安宁,去空荡荡的教室里看书。我常挑靠外窗的位子,让阳光照在头发上,脑子热热的,仿佛是刻意不想让它变得太清醒似的。看倦了,就到西一教对面的小卖部去买雀巢咖啡奶,沿着操场走上一圈,然后回来。

【说也奇怪,大一时的这种享受,被大二之后的我痛批为小资,并极为自鄙。但如今敲下这郭敬明式的段落,又哪里还有嫌弃与痛恨呢。从沉殆于斯,到嫌恶于斯,再到眷念于斯,生长的轨迹就这样歪歪扭扭地勾勒出来了罢。】

那时都看些什么书呢?说实话,不大记得了,所以每当家人说我幸得大一读哲学而启蒙,我总是略有困惑——我到底读了哪些哲学书籍?最记得的,不过是昆德拉的一本本,《玩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告别圆舞曲》,《好笑的爱》,直至《生活在别处》。再往后排,该就是顾城和聂鲁达了罢。总之,那时的黄金阅读时光,留给我的并非一本本名实清晰的书作,而是一种感觉:书是好的,看书是美好的,在大学环境里看书更是绝妙的享受。我觉得,或许正是大一的这种初体验,支撑我渡过后来很劳累的一些日子,并且从来未曾把读书看作是痛苦的事情。而这,自然比几本书中的字字句句要珍贵得多。

与那时相比,现在又是多么幸福啊。在青岛我学信息系统,平日里的课业都是数据库、Java、操作系统云云,而社科类书籍完全属于“杂书”系列,更别谈小说散文诗歌了。而现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自不用说,读史学是培养纵深视野,读政治学是寻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教育系统,连读小说也是叙事探究的应有之义了,多好。

杂书已不再是杂。但是,当杂书变成专业必修的时候,那种在午后阳光下抿着咖啡随意乱翻书的时光,究竟还会不会再有呢?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