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

Category: 教育

翻译季

  似乎我近几年的夏天总是和英译汉联系在一起。

  07年暑假是非正式翻译:看一本原版的《西方哲学史》,用中文思维去理解,无意识地在脑海里把看到的每一句话译成中文。

  08年暑假是半正式翻译:依导师嘱咐,将整整一本科学教育专著译成了中文,共16万余字,然后传给导师存档保留。

  09年暑假是正式翻译: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活计,和外语学院的老师合译学术写作指南,估计年末出版。

研究备忘录-客户需求问卷结果(阶段)-20090705

  1. 家长最希望交流的主题包括(前三位):子女在海外的学业;子女在海外的生活;留学的目的与期望。
  2. 家长觉得最好的活动的组织形式是专题讲座及问答,其次是茶话会;希望出国访问考察的不多。
  3. 绝大多数家长愿意分享其子女的留学故事。
  4. 所有家长都希望活动的时长为两个小时。
  5. 大部分家长希望活动的周期为一个月一次。
  6. 大部分家长希望在周六或周日的白天参加这一活动,其次是周六或周日的晚间。

文体

写博客始终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我来说。我总想着文体啊题材啊一类的框框,总想着要写一个叙事,描写一件完整的事情,或者写一个散文,表述一个完整的思想,云云。我做不到像我很佩服的一位哲学系的同学,常常日志里就是两三句话,但充满了哲理或者玄思,虽然它很散漫,但我不会觉得无趣。我就是做不到。

记得是在高一下期,我突然很迷恋小说。不是看小说,是写小说——准确地讲,应该是小小说。那时我的功课差得一塌糊涂,除了语文和英语之外,其他的科目基本上都是不及格。没错,是次次都不及格。因此,语文课是我十分重视的,尤其是每周一次的随笔练习。

那时我用一个浅蓝色的硬皮本子,用纯蓝墨水的钢笔在上面写故事。我直到现在还没弄清楚,如果说虚构源于生活的话,我那些故事的源头在哪里,我只是喜欢那种编故事的感觉,让我觉得我能够控制文字局面,而不像数理化,完完全全是符号和公式在控制我,在抽我的大嘴巴子。

所幸有一个不错的语文老师,他喜欢我的故事,经常在课堂上念这些故事,仿佛它们已经得了文学奖似的。平心而论,我的故事并不好玩,语句扭捏,情节俗套,结尾必定升华。我当时就猜想,或许老师更喜欢的是这种文体,这种形式,这种态度(由于写的是故事,它们的篇幅都格外地长)。

大概在高二下期,这种乐趣被扼制了。我没有自信,不敢与升学考试这台机器抗衡,于是只能回归议论文:开门见山摆出论点;三四个论据一一出场,最好包含逻辑推理、名人典故与私人体验各一;最后重申观点,顺便升华,将全文立意带到更高的层面。考场作文不是随笔,不能花两天功夫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如此一篇文章,才能让我将宝贵的时间用在其他题型。

高考结束了,大学开始了,我从一个绞尽脑汁写故事的人,变成一个绞尽脑汁抽空看故事的人。文体渐渐离我远去了。如今,距那时青葱已过七秋有余,我也早已(抑或“终于”)翻身,做上了学业的主人。很有趣,为了做硕士论文,我又得反反复复地考虑高中时代的问题了,绪论用什么文体?中编用什么文体?第六章呢?结尾呢?

更有趣的是,七八年前痛苦挣扎于教育之中的那个人,以胡乱写一些牛头马嘴的小故事为唯一乐趣的那个人,一度被老师以为“若再努把力,考个二本应该没问题”的那个人,又怎会想到将来会从事这样一个职业,又怎会想到自己还有幸写什么鬼硕士论文?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