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

Month: November, 2008

学术沙龙顺利结束

  昨晚6点30分到近10点,文科大楼1009,愉快的夜晚。

  我没有想到会来这么多人,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讲得超过了90分钟。谢谢各位捧场,和大家一起学习与共事,的确是难得、难忘且难舍的经历。我还不知道怎么上传文件,摸索清楚之后,我会把昨晚的PPT放上来。

  关于这个博客,似乎越来越没有时间来写了。我本来以为8号到18号是最困难的十天。目前看来,还远远不是。更可怕的是,将来可能不会再有所谓的空闲时间了。那么,我的文章是不是该少一点严肃的学究味儿,而更多地记载我这该死的生活?这样的话,是不是自己写起来不需要太费时间,看客们也能读得有趣一些?

现代人与教育民主化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Alex Inkeles在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一书中提到,在一个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性格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 见多识广(积极参与的公民)
  2. 办事效能很高
  3. 高度独立与自律
  4. 时刻准备获取新事物(思想开放,勇于创新)

  【转引自:瓦戈著:《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对照这4项标准,时刻准备着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高呼自由民主的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容身于现代社会?当然,由于现代化程度不够,公民教育尚未成型,所以我们不具备现代人的素质,确实可以成为理由。但在向外推动不了的时候,是否应先向内“反求诸己”,然后争取“推己及人”呢?

  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互为因果,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基础,我极为赞同。而终身教育正是实现教育平等、推进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制度保障。事实上,消解自我中心倡导终身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一直是鄙人为学与为人的核心关注点。我也非常希望,它们将始终是我博客的主题。

学术沙龙宣传文案

Web2.0时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从QQ、校内到豆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研究生学术沙龙第一辑
主讲人/时间/地点:逆旅主人/文科大楼1009/2008.11.26.晚

我想说什么

  • 互联网即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来说,情形更将如此。了解互联网,了解网络世界的变革,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运用互联网。
  • 各领域的科学之间,有着奇妙的互通之处。看似遥远的计算机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存在着种种“不谋而合。

我为什么要说

  • 作为普通人:互联网影响当今世界的每一个人;了解它的变革与新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一全球化时代。
  • 作为研究者:发现各领域科学之间的相通性,享受世界这一“复杂系统”的妙趣所在,并从中获得学术启迪。
  • 作为教育研究者:教育学并非封闭的学科系统,也并非仅仅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围之内;教育学与更大的“科学”紧密相连。教育学发展的灵感,或许能从其他科学的变革中觅得。

我怎么说

  • 从Web1.0到Web2.0,互联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互联网用户从幕后走向前台,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然而,在教育领域,“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虽已存在多年,但直到今日,学习者依然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
  • 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调查表明,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课堂教学外求知的主要渠道,“以用户为中心”的Web2.0文化,对他们将有何种影响?从QQ、校内到豆瓣,互联网如何强化着他们的“中心”意识?
  •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互联网革命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我们应如何应对互联网世界的“中心”与学校世界的“非中心”带给学习者的落差感?我们又能否从这种落差感切入,以解释未成年人易于沉迷网络的现象?如果说在Web1.0时代,“围阻堵截”的应对措施仍是有效的,那么在Web2.0时代呢?当互联网成为生活方式之时,教育工作者的“能为”与“不能为”何在?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