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

Tag: 成长

2004年,我的同学录留言

  【我们高中的班级,在网易同学录有一个论坛。从2003年秋季至2007年初,这里一直非常热闹,是我们念旧感怀与指点江山的地方。畅所欲言,激昂文字,一直是这个论坛的特色。也正是在这里,我们这个仅仅维持了两年就被人为拆散的班级,重新找到了凝聚力,并真诚地保持着密切得令人惊讶的联系。

  2004年到2005年,是我个人思想的一个激荡期,很多东西被自己推翻,也有很多东西被自己确立。在读书之余,我和这些高中好友也会在同学录上各抒胸臆,争先恐后地向他人宣告自己的成长。那真是一段很有趣的日子。

  2004年6月16日,我在同学录上写下很长一段留言。回忆起来,这或许是当时读书、阅报及思考的一个总结。现在想想,我的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真的是那个时候就基本定型下来的。譬如这段留言,里面的“中心思想”,我到现在仍是笃信的。只不过,若现在再来说这同一个观点,或许会换一个比较老态龙钟的,比较不那么显山露水的方式罢。其实,从那时天天念着“坚忍”与“目标”,到如今天天想着“买房”与“结婚”,又究竟隔了多久呢?

  感谢有心的爸爸,把我们2004年的几次最重要的QQ聊天记录保存下来。置入我的整个人生中,这些对话也绝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聊天记录里,就包含着同学录上的这段留言。24岁的我,回首18岁——刚好18岁——的自己,感触许多。故将这段话贴出来,聊作高昂的展示与低落的纪念吧。】

  2004-6-16 15:53:41

  上次来时间匆匆,好久没写什么东西了,这次就来放放厥词吧~

  大学过去快一年了,有些东西一直模糊清晰模糊清晰着,吸引我去思考,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成功到底是什么,我们天天都做着差不多的事,目标也差不多,拼命学习,努力考研,争取出国,工作创业,尽力赚钱——我不否认自己也非常向往富足的生活(这种愿望根本不需为之羞愧),但我们却是不一样的人,我们有不同的天赋与不同的梦想,我害怕的就是当我拼足了命,有幸把上述那些目标一个个实现了,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仍然没有找到成功——没有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功的感觉,或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怅然若失。或许那时我会发觉,那种生活之不过是一种社会强行界定的模式,而并非我想要的。成功于我究竟是什么呢?我根本就不知道!

  最近涉及了一点哲学,也和微波讨论了很多东西。生活到底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也不清楚,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处于一种迷惘和否定的状态下,何况是我们现在处在的这个成熟的幼稚与幼稚的成熟冲突不已的时期,但有一个结论是肯定的:思考是无罪的,胡思乱想或许会影响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但它能够促使我们在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向前进,在生命力旺盛的日子常常去想象我们到底正在为怎样的未来而忙碌,为什么事情而活着,并审视其目的,这是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如果不做任何思考,光按照社会的路线走下去,终会成为斯密和泰罗他们提出的“经济人”,混沌地生活,迷失自我。

  生活是需要激情的,需要梦想,但也很残酷,过去我总是把以后的生活想得很美好–努力=收获,其实这根本不可能,我努力地看清这个社会,因为终有一天我将直面他,而且这一天不远了。我宿舍一个同学,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保护伞,有天聊天谈到旅游,我问他如果要他去上海就“去”这个过程他应该做一些什么事,他劈头就是一句:“当我到了上海以后……”令我哭笑不得,他不了解为了“到了上海”,要做多么多、多么复杂繁琐甚至头疼的准备工作,他的概念里只存在“到”,之前的,就交给父母吧!这就是一种与真实社会脱节的表现,我们其实也是这样,总是活在幻想之中。

  我爸爸妈妈曾经问我一个问题:假如你全家一个月收入只有400元,你该怎么办?我当时脱口而出的答案是退学去工作养活全家,不多时我就知道了自己的幼稚,这也算一个“到了上海以后”的错误,我只想到“去工作”,却没考虑为这个“去”要准备什么,事实上,这个“去”是不可能的,现在的社会,谁会要我一个本科肄业生?四年大学学到的东西只是一个零,空白的社会阅历,哪怕是体力活,都不会有人要我一个文弱书生!!再说离开了大学,我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后来我又想到要写作赚钱,这也是个愚蠢的想法,就算我是天生适合码字的写作天才,也不能保证每投一篇稿都会被发表。这时我开始考虑一些实际一点的想法,比如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假设我一个月能收入150(事实上这已是不现实了),那么算上全家就是550,分到每人每天就只有6块多钱!!,没有任何其他消费,光吃饭,还不能吃得好,这种生活能维持多久??而在中国,低于这个生活水平的家庭有多少?还不算上那些家中有人卧病在床,甚至有绝症的,这不是没事儿瞎想想的天方夜谭!!

  如果时常能这样假设一下,我们就不会总为眼前一些小惆怅而烦恼,我们的眼光会很长远,我们会很快成长起来。我们的父母在期待,盼望我们能挺直脊梁,勇敢地直面生活,他们最想看到的也许不是我们的什么什么成就,只要我们能快乐,充实,无愧地活着,他们就是欣慰的,至少我的父母是这样想的。我们这个年龄,或许正如很多地方讲的,与父母格格不入,但一年的独立生活已让我明白,谁是我身后真正的巨人,他们的思想或许不对味,但比我的理性得多,因此,我崇拜我的爸爸,感谢我的妈妈,我从未象现在这样理解他们,照他们所指引的去做,我爱他们。若大学一年我只学到了这些,我认为也是成功的,有意义的。

  我还想对我们这个集体,对TNF,对我们的校友录说两句,人都是怀旧的,本能怀旧,弗洛伊德、荣格及阿德勒这些精神分析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我们的责任不允许我们太怀旧,不允许我们总将目光放在身后。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多么恋旧,但我现在强迫自己向前看,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多向前看。

  不错,TNF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在这里得到温暖,得到慰籍,然而仔细想想,我们这儿的每个人,真正了解、理解彼此的到底有多少呢?我了解哪些人的思想?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有什么梦?我和谁是知心朋友?寥寥数人而已。

  不错,人天生就是孤独的,我们的灵魂是且只能是孤单的独行,但这是否就表示,我们必须掩盖自己,逃避互相了解,终日躲在自己的保护壳里?

  这些话都是残忍的,但我不得不说,我不希望这个家园变得外热内冷,表面温情脉脉,内里互不相识,我也不希望TNFers都把这里当作怀旧的地方,毕竟我们都要成长,都要成熟,都要进步,为什么我们不能多交流一些各自的想法,各自的理想?难道为了能在这个冷冰冰的社会获得一席容身之地,就要变得冷漠,变得可怕的现实吗??

  我无意伤害谁,也无意破坏这个温馨家园,请相信我对她的爱不亚于你们任何人,我希望大家都过得好好的,在追逐理想的路上都得到快乐,希望大家永远都不遗忘,不分开,而正因为如此,我们面临很多很多潜在的问题,它们是不可回避的!

  好了,现在青岛的天气很恶劣,大风大雨,一如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迷惘与忧伤,推荐大家去看看哲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罗素、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他们的东西,会感觉到眼光忽然变得开阔起来,心境也会随之到达一种崭新的高度。也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真的希望这里变得更充实,更进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感性,多一点人生探讨,少一点单纯怀旧,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成长。

  最后以小朴的一篇歌词做结语吧,祝大家都快乐,也祝我自己快乐!

【旧作】为人生留一次长发

  【题记:我的写作习惯颇受父亲影响。而在我所有故弄风骚的文章中,他最喜欢的还是2004年2月2日写就的这一篇,每每提及,总说这是我迄今最好的一篇,不免令我有五载春秋虚度之愧。
  那时我正是17岁,一个矛盾的时空节点:感觉未来处处充满可能性的年纪,处于一个很难看到未来的地方。
留长发,兴许也是一种与矛盾徒然抗争的体现罢。
  如今,我已离开那个节点,继续实现着当年所感觉到的诸多可能性,以现在的心态和认知,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文章了。如此回望,我才朦朦胧胧地明白,父亲所谓“最好的一篇”,或许是什么含义。】

  这次回家留了一个稍长的头发,引起不小的轰动。

  男生留长发,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要在自己身上实现,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至少,需要面对或许不那么开放的父母,和院子里那些看惯了板寸小孩儿的长辈们。

  幸好,我的父母令人骄傲地开放,他们和院子里的人一起,在几天大呼小叫,左看右看的躁动过后,恰到好处地认可了我的改变。

  其实留点头发的念头很早就有了,不喜欢那么一点点的头发,但由于以前学校管得严(中学生嘛),所以不敢留起来。这次到了一个新地方,就一直没有剪短头发了。

  从小,我就有许多的幻想,最幼小的一个是当动物学家,到非洲去,住在树屋里,天天和猩猩还有长颈鹿一起生活。后来,我又想做画家,背着画板到处涂鸦。如今, 许许多多的幻想仍在继续:游吟诗人,SOHO一族,CEO,平面设计师,摄影家,徒步旅行家……去瑞士,去大峡谷,去莱茵河,茵梦湖,意大利……还有很多,是很微小的,哪怕只是一个举动:留长发,染深栗色的头发,早上一睁开眼睛就去打球……无数的这些想法陪伴我走过童年和少年,我想,它们还会一直陪着我老去。

  然而,仔细想来,它们当中能实现的又有多少?

  会有一天,白发的我想起这些幻想,一颗一颗,散落在我的一生,蒙上淡淡的灰,似乎从来不曾遗忘过,又似乎从来不曾远离。而被我拾起的,会是哪些呢?

  会有这么一天吗?

  直到这次留了点头发,我忽然明白,其实有的愿望非常容易实现,一念之间。

  为什么不去做呢?

  不希望给自己留下遗憾,在我还能够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更希望鼓起勇气,认真地去做。

  学画画,学玩吉他,没命地收集诗、看诗、试着写诗,学摄影,学Photoshop……

  有什么关系呢,一辈子都不会去作诗人,不会背着吉他和画板去走天涯,不会靠相机和图像编辑软件吃饭,有什么关系呢?我会是一个成天端坐在办公室,看着无数的纸稿文件头昏脑涨的人,会是一个面对冷冰冰的屏幕机械地敲出一行行程序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至少我们曾经尝试过我们的梦想,不会在七十岁的时候忽然想起自己内心想要去做的一件都没有做。

  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太大差距的,而我们的年轻使我们有力气与时间去接近那些看似遥不可及、却是我们真正向往的东西。

  哪怕以后的我们会被纷繁复杂的事情冲得身不由己,但我们能说自己曾经经历过。

  哪怕明天我就不得不去剃一个光头,接着一辈子都得顶着板寸,那也比过去好,至少我知道自己留长发会是什么样子,知道我的长发是比短发好看。

  这就不会有遗憾了。

主人翁

  我们是快乐的好儿童,我们天天一起歌唱。
  我们在学习,我们在歌唱,我们是春天的花。

  我们是未来的主人翁,我们是社会的栋梁。
  校长你好吗?老师你好吗?我们天天问候你。

              ——《麦兜故事》

  在豆瓣上一口气退了百多个小组,实在是太吵了。并且,尽管我努力不用80后、90后一类的标签禁锢我的脑子,但我每次打开小组,还是不由自主地感觉:80后似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说来可笑,在这短短二十三年,我曾经多次感觉自己站在中心,感觉我是主人翁。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之前,一边满屋子乱跑,或者专注读一本书,一边由着外公追着我守着我喂饭的时候。

  例如在中学,打开娱乐频道,发现本季的乐坛排行榜,都是我随身听里的歌,都是我正在喜欢的明星的时候。

  例如在高考前,每天晚上等着爸爸妈妈给我做冬虫夏草肉饼汤的时候。

  例如在高考时,从南岳坡到岳阳楼的那段马路实施交通管制,看到无数父母站在一中校门前的时候。

  例如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还有大一的暑假,只要去步行街,只要去塔克堡,只要去空中补给,就能遇见一堆堆的熟面孔的时候。

  但是,现在呢?

  外公或许还是追着在喂饭,只不过是给小我16岁的表弟;

  乐坛排行榜天天都有,只不过人与歌都全部不认识;

  肉饼汤还会做,只不过吃冬虫夏草补身体的人或许要换成爸爸妈妈;

  为高考服务的交通管制年年都有,只不过我即将硕士毕业;

  步行街塔克堡空中补给也都还有,只不过我已很久都不再去了,曾经熟络的人也都早已失踪不见。

  成长真的是一场很奇怪的戏剧。当周围人多音杂的时候,反而觉得自己才是历史舞台的主人翁;而当曲终人散,舞台上只有自己的时候,才发现所谓主人翁这个事情,从来就未曾有过。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