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

Tag: 读书笔记

问学元认知 之 书籍选择

  上一辑“问学元认知”所谈的是读书笔记的类型及其具体操作问题,其中涉及到一个问题:教科书与原著的差异。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直接阅读原著,原因有三:一,易于把握知识的生产过程,体会“创性”;二,第一手资料往往更富深度,对思想的阐述更为全面;三,原著更具“演讲”性质(参见《读书笔记的分类与操作》),从而比教科书有趣得多。

  不过,若只读原著,学习也是非常痛苦的。从涂尔干到布尔迪厄,从夸美纽斯到阿普尔,中间不知要经历多少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的知识建构过程,其间不乏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如果一本本通读,可能需要太长时间。因此,教科书能够让学习者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内化最全面的知识。

  如果每个人在读书时都遵循一张详尽而权威的书单,或者依照导师的嘱咐而按图索骥,那就不需要面对书籍选择的难题了。但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简单。在书籍选择上,我自以为算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更应说是一名“强迫症患者”),对此有很苛刻的要求。教科书和原著有很大差异,选择标准也有所不同。本篇只略述原著选择的三个标准。

  第一,著者。这没什么可说的,当一位教育学系的学生在书架上看到裴斯泰洛奇、马卡连柯、弗莱雷的著作,要么是满心景仰,要么是两眼放光,要么是跃跃欲试。当哲学系学生看到维特根斯坦、社会学系学生看到米尔斯,情形应该也差不多。若是不大熟悉的著者,可以看看来头,若是哥大教师学院、芝大社会学系、伯克利东亚研究所的学者,想来分量不会太轻。

  第二,出版社。我特别看重(过于看重)出版社,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使我患强迫症似的拒绝一些明明很有价值的书——只因不喜欢它的出版社。而相反的是,对于我喜欢的出版社,我往往对其价值放松警惕。例如,在教育学界(中文),看经典著作最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看现代教育理论最好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而看基础教育类著作最好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如果将领域放宽到人文社会科学,我最喜欢的出版社是:三联书店(北京/上海/香港)、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等。

  第三,前言、序言、目录、跋、后记(或译后记)等。这一项属于“无法言说”的标准。若对著者和出版社都不太熟悉,而书名实在太吸引人,我往往喜欢浏览这些地方,获得一个感性的印象。经验证明,这些文字一旦有趣,正文也不会太过枯燥。而一旦正文有趣,价值也就随之而来。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