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

Month: January, 2009

老大给我的留言

  【看了上篇日志,老大在QQ上给我留言如下(删去无关的话,语序也有调整)】

  小子,亏你行色匆匆还记得318的兄弟。

  老二还在青岛,还是那家网络公司继续编程生涯。

  老三是在济南,前段时间通过视频看到了他,还是那张丑脸,只是屋子里干净多了。

  老四在青岛,和我以前从事的职业一样:“为广大移动客户服务”。

  老五的情况你应比我清楚。他来过我家,只是有了默默(老六)的前车之鉴,死活不喝。

  老六在青岛,电脑销售,说白了就是卖电脑的。自从有了大奶妹就把我从他的生活中剔除,但我会偶有想念。你大嫂的QQ上养了只宠物,让我取名,喊其“默默”。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是:默默还活着么??默默白酒很有天分,只是对穿肠后不承认。

  老七虽说还是下落不明,但基本确定是在鹰潭,看来是看劲霸男装的广告看多了:“混不好就不回来见你 ”。

那些梦又怎能做完

  日子快消失了一半。

  每天看着图书馆自习室里的信男信女,忍着哈欠在背任汝芬,我就惊异于时间飞逝:似乎还是昨天,在走廊上翻来覆去地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与意义,如今,那时努力所换来的东西都已用掉一半了。

  那时我和杰巴,还有史馍馍,都被分在市北区的中学里考试。大冬天的清晨,从市南区的学校赶到考点,实在艰难,我们就提前两天住进中学附近的一家宾馆——蓝天宾馆。

  我记得入住的第一天,我们在宾馆旁边的一家湘菜馆简单地喝酒纪念,也记得我们吃完饭到周围“踩点”,看到传说中的啤酒城,然后沿着空旷的街道摸索回去。路旁,有热气腾腾的炒板栗摊子。其实,名曰踩点,其实更是想放松放松情绪,因此大家都刻意高声谈笑,对第三天绝口不提,似乎只是出来旅行。

  我还记得我只需考三科,而他俩要考四科。第四天上午,我考完最后一门,交完试卷出来,看到杰巴在一楼的楼梯口等我。我刚站定,他就迎上来,笑着说“你肯定考得不错吧”。我问为什么,他说:“你心情好的时候,下台阶时就是侧着身子的。”我冲他一笑,说“你们下午还有一门,加油啊”。当时却并不知道,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会那么认真地和史馍馍商量:“上午考砸了,咱们下午别考了吧?”

  日复一日,昔日好友各自继续生活。

  杰巴在日照,平淡地当着公务员。

  老大在滨州,五月份结婚,在QQ上放话“都请好假,别说老子没提前通知你们”。

  老二下落不明,应是在某处继续其创业梦想。

  老三在济南,波澜不惊地当着公司职员。

  老四在青岛,自称仍然是个“网络技工”。

  老五在北京,前不久会女友,MSN签名改为“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老六在青岛,据说和毕业后谈的女友如胶似漆,曾在老大家烂醉如泥。

  老七下落不明,或在鹰潭或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老八在上海,依旧背着书包在校园里匆匆走路,偶尔也且行且望天空。

  这条路究竟是要去哪儿。

理解国际冲突与中外教育关系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仅看了20余页就让我心生购买冲动的一本书,近年实属少见。

  本书作者是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领域的巨擘——小约瑟夫·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美国助理国防部长与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但最关键的,他是“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的原创者。

  我今天刚看到冷战结束,着实非常精彩。我认为,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奈教授分析国际冲突的框架。简单地说,它的横轴是三个层面: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个人选择;而纵轴是两个维度:结构过程。奈教授先以2500年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引出这一分析框架,然后用它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与90年代的一系列族群冲突,最后又用它预测全球化与信息革命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不难想象,在这一框架下,奈教授条分缕析,把复杂的巨型国际冲突剖解得明晰易懂,且显得客观与全面。

  我很想弄明白的是,如果说教育全球化,或者说国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公民教育,能够缓解国际冲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组织法开篇第一句所说:“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故务需于人的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那么它是在什么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它对国际关系之结构体系有何种影响?对国际关系之变迁过程又有何种影响?

  我想,一旦理清这些问题,中外教育关系领域的诸多核心问题都能有一个基本的分析平台了。

Free Web Hosting